功名旗杆


 
犀溪(北浦)村锦山中军府大厝的前堂,明末时期,上犀溪(北浦)锦山中军府大厝的前堂代替宗祠功能,所以在大厝前竖立有功名旗杆,今存两副半的残缺旗杆夹,据考它们分别是:叶昌一,明万历四十六年(1618)入太学,侯选县丞;叶秀二,明天启九年(1629)入太学,清顺治二年(1645)授内阁中书;叶育二,明崇祯十一年(1638)入太学,侯选县二尹。
 
 
中文名
功名旗杆
位    于
福建省寿宁县
朝    代
侧    长
38厘米

功名旗杆功名旗杆简介

编辑
清顺治五年(1648),泰邑武牟焚烧中军府大厝。康熙四十一年(1702),北浦叶氏宗祠建成,当时并没有竖立功名旗杆,而是在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),由宗族补立进士叶有挺、邳州州判叶英、恩贡叶萃、正蒙、贻庵、文斋、起佐等七位先贤的功名旗杆。随后,北浦叶族文武簪缨,甲第蝉联,宗祠前旗杆林立,古驿官道从中穿插而过,煞是壮观!除了仙峰村叶姓贡生的旗杆竖立在仙峰众厅门前,北浦宗祠前的旗杆约有二十余副。1966年,寿泰公路从宗祠前经过,功名旗杆被迁移后几乎散失。1999年修祠,门墙前重立两副有代表性的功名旗杆夹,分别是进士叶有挺与清朝最后一位贡生叶蕃升。

功名旗杆功名旗杆的结构

编辑
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:旗杆夹与旗杆。现以犀溪叶姓的功名旗杆为例来说明:旗杆夹其实是两块条石竖立组成,条石规格为:×面宽12厘米×总高1900厘米,条石埋入地下50厘米,露出地面上的条石各开两个通孔,在清康熙之前的旗杆石上孔为12.5×7.5厘米的长方孔,下孔为9×9厘米的菱形孔,两孔中心相距85厘米;在清康熙之后的旗杆石上孔为9×9厘米的菱形孔,下孔直径为10厘米的圆孔,两孔中心相距65厘米;两条旗杆石相距约33.5厘米。旗杆选用约大于33厘米大口径的杉木,高度达十几米,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,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,用硬质杂木做成的销将旗杆与旗杆夹连接起来。旗杆的上半部有一定讲究,若是进士出身的旗杆上半部将做两个四方斗,举人做一个四方斗,贡生没有斗。旗杆的顶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不同,文功名顶部多雕成笔锋,武功名的旗杆顶部多雕刀戟或镌座狮。功名旗杆的主人署名则在旗杆夹的正面体现,左边条石上雕刻主人得功名的时间,右边条石上凿刻主人获得具体功名。功名高低在旗杆上除了在旗杆上端区别外,还与旗杆底部的础石有关。据村耆模糊回忆,旗杆底部都有磐石垫底,举人、进士无需再垫础石,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。

功名旗杆功名旗杆的由来

编辑
顾名思义就是科举中功名后,在宗祠前竖立旗杆,它是封建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。作用有二:一是考取一定功名后,社会地位提高,花钱竖立旗杆可以光耀门楣;二是旗杆竖立后,作为后人学习榜样,激励后人积极进取。竖立功名旗杆的资格因地而异,就寿宁县而言,只要贡生以上资格即可。当然因人而异,也有部分家庭因贫困潦倒,无力出资,再者宗族实力不强,就不能竖立旗杆了。晚清时期,例贡生的增多,竖立功名旗杆的排场也加大,首先请石匠做旗杆夹、木匠做旗杆等,然后请唢呐班吹奏,最后宴请官员、嘉宾、族老、亲戚等等。